主要嘉宾合影
2021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分别授予:
精准药学/天然多糖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玉教授。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家、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杨正林教授。
神经外科/创伤外科专家、上海长征医院 侯立军教授。
肿瘤内科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徐瑞华教授。
外科学(骨科)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雷光华教授。
张伯礼院士为2021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颁奖
张玉教授长期从事精准药学及天然多糖领域的相关研究。牵头成立湖北省重大疾病精准用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从基因水平阐明了Nm23和 RAC1基因多态性与嘌呤类免疫抑制药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新靶标基因多态性检测位点和方法。
杨正林教授致力于分子诊断与遗传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视网膜疾病致病机制、分子诊断和防治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发现小儿视网膜病变新致病基因并阐明发病机理,牵头制定了我国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实践指南;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主要基因,建立了以基因组标记结合环境因素的AMD风险评估体系;揭示了青光眼新的分子机制,为其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及药物筛选提供了分子靶标,牵头制定了我国单基因青光眼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立军教授以海上作业为背景创立了颅脑爆炸伤、水下冲击伤救治的系列理论与技术体系,创新了舰船外科理念和技术;创建了颅底创伤从概念提出和理论创建,到技术研发和器材研制,再到推广应用的完整体系,填补了国内外多项颅底创伤手术治疗空白;实现了颅底创伤手术“看得见、达得到、定得准”。建立了“颅脑创伤合并伤、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等一整套神经重症救治方案,解决了颅脑损伤合并伤救治临床决策层面的难题。
徐瑞华教授在消化系统肿瘤早诊筛查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创建了消化肿瘤新型诊断体系,建立了肝癌和肠癌的ctDNA甲基化早诊新技术,提高了早诊率;建立了动态 ctDNA疗效预测方法,提高了肠癌术后复发风险预测的准确性,精准指导辅助化疗。创新了消化肿瘤化疗和靶向治疗策略,在肠癌治疗中,建立了高效低毒的维持方案和亚洲方案,减毒增效;建立了化疗耐药后的靶向治疗策略,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晚期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2倍,部分晚期患者实现根治。开创了消化肿瘤免疫治疗新领域,率先鉴定出4个标志物,精准筛选免疫治疗敏感人群;首创食管癌中国免疫方案,有效率达72%。
雷光华教授致力于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理与临床防治研究。创新并规范骨关节退行性疾病药物治疗策略,发现曲马多用于骨关节炎镇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首次对12种外用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明确其治疗骨关节炎安全有效;提出骨关节退行性疾病药物治疗新方案。创新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精准手术治疗体系,明确中国人膝骨关节炎危险因素,为全面推动疾病预防知识普及、识别骨关节炎高危人群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为相关医疗卫生政策的精准制定及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2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分别授予:
药剂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李亚平研究员。
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杜斌教授。
消化内镜/普通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平红教授。
流行病学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曹广文教授。
内科学、消化肝病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韩英教授。
赵玉沛院士为2022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颁奖
李亚平研究员长期从事纳米制剂、药物递送技术研究及新药研发。提出了“精准递送+智能 释药”一体化的抗癌药物载体设计新理念,实现了克服肿瘤免疫耐受和化疗耐药的重大突破;开拓了纳米药物抗肿瘤转移研究新方向;创新了提高药物体内递送效率的制剂技术;创建了提高候选新药成药性的制剂解决方案。在Nat Nanotechnol, Sci Immunol, Adv Mater等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240余篇,他引14,600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杜斌教授从事重症医学临床工作近30年,率先建立了国内唯一符合国际临床试验规范的重症医学临床研究协作平台。带领国内同行系统性开展中国脓毒症流行病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中国脓毒症的疾病负担现状。2020年,受邀参与编写了世界卫生组织脓毒症流行病学报告,成为参与报告撰写的唯一的中国医生。2021年,他作为专家受邀参加制定了国际脓毒症临床指南,成为自2004年这一指南发表以来首位参加该指南撰写工作的中国学者。从2001年起,杜斌教授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
周平红教授长期致力于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国际首创多项内镜新技术,创建并推广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技术体系,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成为符合适应证疾病治疗金标准,被欧美消化内镜学会所制定的 20 部国际指南推荐为标准术式在全球广泛推广。成果己推广至包 括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在内的 31 个国家和地区的 412 家医院,累计诊治病人6万余例。周平红教授领衔的内镜微创“中山标准”从被国际同行认可到写入规范、改写指南,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消化内镜国际影响力。
曹广文教授长期从事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乙肝病毒(HBV)基因组流行病学、HBV致癌 机制和防控技术研究。首次阐明HBV基因组流行特征,揭示了“HBV末路进化规律”和炎症驱动 HBV进化机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癌症进化发育学”核心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几乎在大 多数恶性肿瘤中得到验证,被证明是0-1的源头理论创新。研究结果被引入国外权威教科书,参与了20余项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和公共卫生指南的修订。
韩英教授长期从事慢性肝病综合防治和军事消化应激的研究,创建了外周血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临床新技术,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从45%提高至62%;完成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评价,获批(CDE)I类新药临床许可。牵头制定首部我国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专家共识;建立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分级诊治策略,牵头制定我国首部自身免疫性肝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