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到您的帐户
找回密码
注册您的帐户
首页 > 医学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团队《Eur Heart J》揭示心房颤动及导管消融治疗对大脑类淋巴功能的潜在影响及与认知功能的关联
发布时间:2025/03/20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题为“Atrial fibrillation catheter ablation, brain glymphatic function,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病例对照及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了心房颤动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的改变及其与房颤患者认知功能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性的观察分析了导管消融手术治疗恢复窦性心律前后房颤患者脑类淋巴功能的变化。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研究生郭加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坛神经影像研究中心张喆助理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孟旭医师为并列第一作者,赵性泉教授(末位通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丁立刚教授和郑黎晖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目前证据表明,AF与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发病风险升高相关,且独立于卒中事件及共同血管危险因素,同时,AF还会增加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但二者关联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脑类淋巴系统是脑脊液正常流动并运送和清除细胞外废物的关键,其清除功能受损科导致神经毒性蛋白在脑内累积并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已知正常心脏搏动驱动的脑血管正常舒缩搏动,是脑脊液在脑内沿血管周围间隙运动的重要驱动力,但房颤等情况下是否破坏脑脊液的流动及节律性,导致脑类淋巴系统清除功能下降和认知功能下降,尚不明确。

为回答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前瞻性地纳入87名AF患者及44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受试者(Healthy control, HC),为每一位入组的受试者进行全面、详细的认知功能评估及3.0T MRI 扫描,采集序列包含3D T1加权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以及多球壳扩散序列。研究采用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指数评估脑类淋巴功能。通过对比AF(根据临床分型分为阵发性AF及非阵发性AF)与健康对照不同组间DTI-ALPS指数的差异,发现相比于HC,AF受试者DTI-ALPS指数明显更低。其中,非阵发性AF患者DTI-ALPS指数的下降最为明显。这提示,AF患者、尤其是房颤负荷较大的非阵发性AF患者,脑类淋巴功能可能存在受损。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AF患者的DTI-ALPS指数与部分认知功能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提示DTI-ALPS指数部分介导AF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在导管消融节律转复治疗后,AF患者的DTI-ALPS指数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心房颤动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脑类淋巴功能受损,并且可能是房颤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的潜在机制之一。通过导管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后,大脑类淋巴功能可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些研究结果为心房颤动相关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预防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强调了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对大脑健康的重要性。

赵性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兼党总支书记、血管神经病学科主任。兼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协作组组长、中国卒中学会副秘书长及卒中眩晕分会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脑出血方向)、眩晕、脑老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使命登峰人才计划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European Heart Journal》《CMAJ》《JAMA network open》《Neurology》《Stroke》等领域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以主要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评国家杰出医师,北京学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等。

 

撰稿:赵性泉

排版:王婉婷

审核:王拥军

热度排行
热点视频
热门推荐